10月30日下午,金融学专业以“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为核心议题召开期中教学座谈会。会议中教师围绕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及学生能力塑造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研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金融业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必须转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的综合性教育。
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强化数理基础与科技素养:在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中,应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我系设置的Python编程、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必修或选修模块,对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以后的课程要强化该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推动跨学科融合:鼓励金融学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设立跨学科课程或项目,培养学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应对复杂金融场景。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核心是培养“会提问”的能力:与会教师特别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一个好问题比简单地寻找一个答案更为重要。 未来的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精准定义问题、层层剖析问题并向AI进行高效提问的能力。这种“提问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教学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PBL),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答案转向主动探索和生成问题,成为AI工具的驾驭者,而非依赖者。未来的课程不要排除学生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而是要不断培养他们的驾驭能力。
注重伦理与价值观教育:在技术浪潮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金融伦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其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合规、审慎、负责任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深化产教融合与实践教学:加强与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的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引入业界真实项目与数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AI的应用与局限,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次座谈会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与紧迫性,尤其将培养学生高阶的“提问能力” 置于教学创新的核心位置。专业将以此为契机,系统优化培养方案,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出既精通金融理论,又掌握智能技术,更具备卓越批判思维与问题定义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